问答1000网

目录

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城市是?

发布时间:2020-05-26 / 作者:问答网整理 / 阅读:74次

中国城市之最,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城市是哪个?相关知识是什么,问答网小编为你整理。

一、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城市

西安市,西安,简称“镐”,古称长安、镐京,是陕西省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工业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1年确定的“世界历史名城”。截至2019年底,全市下辖11区2县,常住人口1020.35万人。

二、城市历史

1、历史地位
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八水润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起点,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此建都,丰镐都城、秦阿房宫、兵马俑,汉未央宫、长乐宫,隋大兴城,唐大明宫、兴庆宫等勾勒出“长安情结”。西安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之一。

2、古人类时代
早在100万年前,蓝田古人类就在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已经出现了城垣的雏形;2008年,西安高陵杨官寨出土距今6000余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市遗迹,被选为当年中国考古发现之首,这是中国发现的迄今最早的城市遗址,也将西安地区城市历史推进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3、远古时代
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半坡人的经济生活中,农业生产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们焚毁树木,开垦农田,种植粟等旱地作物。当时人们从事生产活动所使用的工具是石头、兽骨、鹿角和陶片等制造的。除粮食生产外,半坡人也已开始种植蔬菜。家畜饲养业在当时已出现了,当时养的牲畜有猪和狗两种,以猪为主。打猎、捕鱼也是当时一项重要的生产活动。

4、西安半坡博物馆
1957年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就地建成了西安半坡博物馆,于1958年4月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是中国第一座新石器时代遗址博物馆,也是新中国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博物馆面积约3000平方米,有半地穴式的房屋、窖穴、圈栏及起防护和泄洪作用的大围沟等遗迹,比较完整的保留的半坡原始社会村落的原貌。

5、“丰镐”时代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西周伯姬昌(周文王)在今西安城西南营建丰京,将臣民从岐山周原迁于此。又命子姬发(周武王)在沣水东岸营建镐京。后者为政治中心,前者为宗教、文化中心,合称“宗周”,为西安建城之始。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后,以丰镐为都,为西安作为都城之始。

6、成康之治
西周初期的“成康之治”标志着中国奴隶制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公元前841年,镐京“国人暴动”是中国历史是最早的大规模群众暴动驱逐国王事件。秦都城咸阳,阿房宫大部分面积在今西安市境内,兵马俑和秦陵在今西安市境内(位于西安市临潼区)。秦宗庙在渭河南岸,荆轲刺秦王,就发生在秦章台宫(后来的汉未央宫前殿);秦代宫殿布局还没有形成宫城、皇城和三大殿的布局。秦咸阳城地跨渭河南北。

7、西汉王朝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长安(今西安城西北郊汉城)建立西汉王朝。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汉长安城位于渭河以南的关中平原上,面积约36平方千米。在西汉时期,作为首都的长安城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

8、隋朝
隋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颁令在汉长安城东南的今西安城址营建新都大兴城。隋开国之初,都城仍在长安旧城,因久经战乱,残破不堪。因此,隋文帝放弃龙首原以北的故长安城,于龙首原以南汉长安城东南选择新址,建造新城大兴城。

9、唐朝
唐朝定都长安后,改隋大兴城为长安城,并进行了增修和扩建。贞观八年(634年),在原外郭城东北龙首原上营建大明宫。之后又不断修建城墙、城楼、兴庆宫等建筑。宫城完全与今西安市重合,皇宫与今西安市明城墙重合。唐代帝王陵,如昭陵、乾陵等则大部分在今咸阳市境内。而在唐代,唐十八陵全部在京兆府的辖县内,乾陵是京兆府奉天县。

10、五代
五代时,后梁改京兆府为雍州,设大安府,后唐改大安府为京兆府。宋代置陕西路,后置永兴军路。赵匡胤统一中国后,曾经有意迁都长安,最后由于部下反对,只得放弃。金代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

11、元朝
元初,长安城的范围依然沿用五代初期唐长安城被毁后节度使韩建所重建的“新城”,并使用京兆府的名称。至元九年(1272年),元世祖封其三子忙哥为安西王,镇守其地,建安西王府。至元十六年(1279年)遂该京兆府为安西路。后来由于发生安西王叛乱,安西国被撤。皇庆元年(1312年),又改安西路为奉元路。

12、明代
明代形成了西安的格局,西安的名称也源于明代。明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大将军徐达进兵奉元路,改奉元路为西安府。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次子朱樉为秦王。同年西安府城东北隅开始营建秦王府。秦王府时称“王城”,后讹为“皇城”,明洪武七年至十一年新修了城垣,洪武十三年(1380年)和洪武十七年(1384年)分别修建鼓楼钟楼,其位置也与元代的敬时楼和钟楼无异。

13、清代
清代西安城内设置依旧,但在城东北修建一座满族驻防城,在城东南修建了汉军驻防城,以及增加了钟楼西南的总督布院署等。庚子之变时,慈禧和光绪西逃驻跸西安长达一年时间。1911年10月22日,在辛亥革命爆发后西安也爆发了武装起义,占到总城面积约四分之一的满城被起义军攻陷并焚毁,成为西安城内的一处死角。

14、民国时期
民国16年(1927年)11月25日,陕西省政府议决设立西安市。民国19年(1930年)11月8日,陕西省政府撤销西安市建制,辖区复归长安县。民国21年(1932年)3月5日,国民政府明令宣布定西安为陪都,建立国民政府西京筹备委员会。但西京市政府始终未成立,后西京筹备委员会撤销。

15、抗战时期
抗战时期河南等地失守,大批难民沿陇海路涌入西安,主要集中在火车站和尚仁路(今解放路)一带。尚仁路迅速发展成为新的商业区,西安城内的商业重心也开始集中到了城市的东部。在中共长征之后,陕北地区成了苏区,西安成为国民党的重要前线,民国25年(1936年)12月12日在此发生了西安事变。

三、西安市的相关信息

1、地理位置
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八水润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起点,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此建都,丰镐都城、秦阿房宫、兵马俑,汉未央宫、长乐宫,隋大兴城,唐大明宫、兴庆宫等勾勒出“长安情结”。

2、行政区划
解放初期,设12个区,其中城区8个,郊区4个,城区未设立街道行政建制,郊区下设有19个乡。1954年调整行政区划,将12个区和部分新划入的乡镇合并调整为9个区,定名为: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长乐区、雁塔区、阿房区、未央区、草滩区、灞桥区。2018年全市设置11个市辖区、2个县。

3、面积
总面积10752平方千米。

4、人口
2019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020.35万人,比2018年年末净增加19.98万人,其中,男性人口521.46万人,占51.1%;女性人口498.89万人,占48.9%,性别比为104.5(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全年出生人口12.45万人,出生率为12.32‰;死亡人口5.59万人,死亡率为5.53‰;自然增长率为6.79‰。城镇人口761.28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4.61%;农村人口259.07万人,占25.39%。

5、民族
西安是一个多民族散杂而居的城市。截至2012年,全市共有民族53个,其中少数民族52个,常住人口9.78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15%。在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有64216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5.28%。其他少数民族,10000~1000人的民族有5个,分别是满族9928人,蒙古族3086人,朝鲜族1133人,壮族1201人,土家族1060人;1000~500人的民族有3个,分别是藏族848人,维吾尔族690人,苗族655人;500~100人民族有7个;100人以下民族有33个,还有未识别民族29人。莲湖区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约有3.5万多人,其中回族有3.2万人;蓝田县最少,有146人。

四、西安市的地理环境

1、位置境域
西安市位于渭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东经107.40度~109.49度和北纬33.42度~34.45度之间,北临渭河和黄土高原,南邻秦岭。东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与华县、渭南市、商州市、洛南县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为界,与眉县、太白县接壤;南至北秦岭主脊,与佛坪县、宁陕县、柞水县分界;北至渭河,东北跨渭河,与咸阳市区、杨凌区和三原、泾阳、兴平、武功、扶风、富平等县(市)相邻。辖境东西长约204千米,南北宽约116千米。截至2016年,西安面积9983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1066平方千米。

2、地形地貌
西安市的地质构造兼跨秦岭地槽褶皱带和华北地台两大单元。距今约1.3亿年前燕山运动时期产生横跨境内的秦岭北麓大断裂,自距今约300万年前第三纪晚期以来,大断裂以南秦岭地槽褶皱带新构造运动极为活跃,山体北仰南俯剧烈降升,造就秦岭山脉。与此同时,大断裂以北属于华北地台的渭河断陷继续沉降,在风积黄土覆盖和渭河冲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渭河平原。

3、水文条件
西安境内河网密集,共有54条河流。其中,渭河、泾河及石川河系过境河流,其余河流均发源于秦岭山地或骊东南丘陵,绝大多数河流由南向北流经渭河平原注入渭河。黄河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98.46%。

4、气候
西安市平原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干湿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风小、多雾、少雨雪;春季温暖、干燥、多风、气候多变;夏季炎热多雨,伏旱突出,多雷雨大风;秋季凉爽,气温速降,秋淋明显。年平均气温13. 0℃~ 13. 7℃,最冷1月份平均气温-1. 2℃~ 0. 0℃,最热7月份平均气温26. 3℃~ 26. 6℃,年极端最低气温-21.2℃(蓝田1991年12月28日),年极端最高气温43. 4℃(长安1966年6月19日)。

五、西安市的自然资源

1、水利资源
西安是水资源缺乏的西部城市,西安地下水储量估算,总计约19.91亿立方米。2001年12月,黑河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建成,每年向西安供水4亿立方米,形成日供水能力120万吨,加上地下水资源,市区日供水能力可达172万吨,基本满足城市生产生活用水。

2、土地资源
西安市土壤分布形成南北两个差异明显的区域,北部的渭河平原以黄褐土、褐土为代表,南部的秦岭山地以黄棕壤、棕壤为代表。据1980~1986年土壤普查,全市有12个土类,24个土壤亚类,50个土属,181个土种。土壤类型的复杂多样,为区内农作物的多品种组合提供了有利条件。

3、生物资源
西安的自然植被未遭受第四纪大陆冰川直接侵袭,尚保留若干第三纪古老的孑遗植物,如银杏、水青树、连香、马甲子等。秦岭山地从高海拔向低海拔垂直分布有高山灌丛草甸、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等自然植被类型。自然植被中野生植物资源丰富,截至2016年,计有野生植物138科、681属、2224种,为中国种子植物的重要“基因库”之一。

4、矿产资源
西安境内地层发育复杂,构造类型多样,为各种矿产资源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截至2016年,已发现的矿产资源共47种,其中金属矿产21种,非金属矿产22种,能源矿产2种,其他矿产2种。大部分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分布在南部秦岭山区。

六、社会与经济

1、经济综述
初步核算,2019年,西安市实现生产总值(GDP)9321.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79.13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3167.44亿元,增长7.6%;第三产业增加值5874.62亿元,增长6.8%。全年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84.71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其中,税收收入556.58亿元,增长24.0%。全年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51.61亿元,比上年增长10.2%。

2、第一产业
2018年,西安市粮食种植面积419.56万亩,比上年下降1.1%;蔬菜种植面积107.74万亩,增长3.0%;瓜果种植面积14.92万亩,增长1.0%;油料种植面积4.61万亩,增长7.5%;棉花种植面积0.09万亩,下降0.3%。全年粮食产量142.14万吨,比2017年增长1.6%,其中,夏粮74.27万吨,秋粮67.86万吨。蔬菜产量373.69万吨,增长5.3%;水果产量89.15万吨,下降0.7%。 

3、第二产业
2018年,西安市全部工业增加值1874.36亿元,比2017年增长9.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4%。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增长8.4%,重工业增加值增长9.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0.2%。其中,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1.7%,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4.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0.5%,汽车制造业增长7.1%。

4、第三产业
2018年,西安市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58.72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2973.14亿元, 增长9.3%。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489.78亿元,增长9.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68.94亿元,增长11.3%。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额4286.21亿元,增长9.5%;餐饮收入372.51亿元,增长11.5%。

5、教育
(1)、基础教育
2018年末普通中学456所,在校学生42.46万人,毕业生13.50万人;小学1130所,在校学生73.09万人,毕业生9.32万人。

(2)、高等教育
西安是中国高校密度和受高等教育人数最多的城市,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是中国五大教育、科研中心之一。截至2019年末,全市高等教育学校75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63所,成人高等学校12所。各类高等教育在校学生137.36万人,毕业生39.68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学生73.86万人,毕业生19.18万人。另有研究生培养机构43所,两院院士60余人,在校学生13.20万人,毕业生2.86万人。高校中有“985工程”高校2所,“211工程”高校7所(含空军军医大学),另有西安美术学院、西安音乐学院、西安体育学院等专业特色类高校。

6、科研
西安国防科技资源全国第二。西安聚集了国内航天1/3以上、兵器1/3以上、航空近1/4的科研单位、专业人才及生产力量。科技人才资源全国第三。西安科技人才、科技力量、研发水平居中国内地城市第三位。在西安两院院士60余位。2016年,西安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16项。高新技术企业数1506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29家。全年技术市场交易额711.77亿元。申请专利量46103件,专利授权量38279件。2017年全年专利申请量8111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40439件;专利授权量25042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7902件。全市众创空间422个,众创空间面积1389.50万平方米。

7、文物场馆
截至2018年,全市博物馆134座,各级别文物保护单位424处。公共图书馆13个,群众艺术馆2个,文化馆14个,文化站186个。地市广播电视台2座,县级广播电视台6座。

8、卫生
2018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6638个,其中,医院34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22个,卫生院119个。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0.15万人,其中,执业(含助理)医师3.38万人。各类卫生机构床位6.90万张。

9、通信
西安邮政是全国六大通信中心(区号029)和11个一类邮件转口局之一。西安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形成了拥有光纤、数字微波、卫星、程控交换、数据与多媒体等多种通信手段,覆盖全市城乡,连接全国和世界各地的现代化电信通信网络。西安电信宽带多媒体城域网已经覆盖西安城区90%以上的区域和郊县40%以上的区域。

10、体育
2016年,西安举办各类群众体育展示表演和竞赛活动共计260项次,体育社团举办和承办体育赛事315项次,其中,国际性和全国性赛事46项次。新建和更新社区全民健身路径150个。全市新增社会体育指导员1255名。已有晨晚练点1600个,健身气功站点276个,在册练功人数9505人。2016年,我市培养输送运动员参加国际、国内各项比赛获得金牌23枚、银牌17枚、铜牌25枚。

11、交通运输
(1)、综述
西安地处中国陆地版图中心和中国中西部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是西北通往中原、华北和华东各地市的必经之路。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上,西安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陇海兰新铁路沿线经济带上最大的西部中心城市,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是全国干线公路网中最大的节点城市之一。

(2)、公路
公路建设形成了一个以西安为中心,有9条国家高速在此交汇,形成了贯通陕西省、辐射周边省市的高等级“米”字型辐射状干线公路系统,有公路2800多千米,有6条国道干线通过。绕城高速、机场新线建成,二环路、三环路全面贯通。市区与所辖区县全部开通高速公路。

(3)、铁路
西安是陕西省“米”字形铁路交通的重要枢纽。截至2017年底,西安已开通至北京、广州、长沙、深圳、武汉、郑州、石家庄、成都等的直达高铁线路。铁道线路有郑西高速铁路、西宝高速铁路、大西客运专线、西成高速铁路等。火车站有西安站、西安北站、西安南站、阿房宫站 [68]  等。

(4)、航空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是中国重要航空港,截至2016年,共有20家航空公司在机场经营150余条航线,每天有400余架次的航班在机场起降。2016年旅客吞吐量3705万人次,位列全国第8位。

(5)、地铁
截至2018年末,西安地铁已开通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在建5号线、6号线、9号线,是西北地区首座拥有地铁运营线路的城市,同时也成为中国大陆第十个拥有地铁运营线路的城市。

(6)、公交
西安是全国创建“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的首批15个城市之一,截至2016年,西安有公交巴士线路约280条,包括4条通宵运行线路。大部分普通城区公交票价1元,高等级空调车票价2元,市民使用西安城市一卡通长安通可以享受半价优惠,学生卡三折优惠。2012年3月,西安市采取缓堵措施,提倡公共交通出行,开始推行8条微型公交(3条已在运行),同时计划建设2条快速公交。2012年底,西安市更新和更换公交车750辆,使得总运量达到7500辆以上,公共交通出行率达到42%。

七、相关信息
1、中国历史第二悠久的城市

河南安阳,古称“殷”,“邺”等名,殷是商朝迁都以后的都城。这个城市已经有了3300年的建城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六大古都之一。考古学家发现,安阳是甲骨文的发现地,由此可见,安阳这座城市真的十分古老!

2、中国历史第三悠久的城市

河南洛阳,属于四大古都之一,曾经是13个朝代的都城。它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400多年的建城史以及一千五百多年的建都史。洛阳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这里自古经济诞生,文化昌荣,这里因为地处位置四通八达,被选做十三朝代的都城。洛阳,是中华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关问答
其他相关文章
热点问答
1最爱运动的狗狗?爱运动的狗狗是哪类?
最爱运动的狗狗?爱运动的狗狗是哪类?
最新内容
大家关心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