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2-10 / 作者:问答网整理 / 阅读:163次
四大书院包括宋代四大书院、中国古代四大书院,江西四大书院等
一、 豫章书院
1、书院简介
豫章书院,是古代江西四大书院之一。其原址位于南昌市象山南路口东书院街8号内,现为南昌市第十八中学所在地。始建于南宋,先后以理学祠、孝廉堂、书院等形式出现,清代为江西省城书院,为古代江西学术思想传播、人才培养的著名官学机构。
2、渊源分布
豫章书院源于江西豫章罗氏,汉惠帝时大农令罗珠奉守九江郡,郡人张交献地,乃与灌侯筑新城,并在沟内手植豫章树,豫章郡因此而得名。豫章书院相传为南昌罗氏后人,为纪念罗氏理学家罗从彦,弘扬儒道而建。
3、创建发展
(1)、豫章书院创建于南宋时期,当时在朱熹理学的影响下,这里成为江西地区传播朱程之学的基地。元明两朝书院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2)、元朝,因元统治者将理学作为治国安民之道,对书院采取了提倡、扶植和加强控制的政策,此阶段,豫章书院和全国其他书院一样得到一定的发展。
4、顶峰时期
(1)、书院在清朝初期恢复了当初的办学规模,招生对象不再局限于南昌府辖地,开始选拔江西各府、州、县、厅学之生员俊秀者入学。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改名为“理学名贤祠”。
(2)、康熙三十一年(1692)巡抚马如龙重建,聘南昌进士熊飞渭为山长,选江西各府、州、县、厅学之生员俊秀者入学。
5、文化地位
豫章书院没有像白鹿洞书院那样知名的理学大师朱熹主持讲学,但其肇基者罗从彦却是朱熹敬重的祖师爷。罗从彦师从二程嫡传弟子杨时,而朱熹的父亲朱松和李侗皆师从罗从彦,而朱熹又遵父命师从李侗。
二、东湖书院
1、书院简介
东湖书院,位于江西省南昌市百花洲街办刘将军庙社区。是宋朝嘉定四年,隆兴府通判丰有俊于李寅涵虚阁故址上建筑。继任知府袁燮又“縻钱二百万,米百余石,以竟其役。规制益广,合三十有四间”。同时奏报朝廷,赐额“东湖书院”,一并发文征江西11郡的图书充实书院。
2、南宋时期
东湖书院,位于江西南昌。宋嘉定四年隆兴府通判丰有俊倡建于李寅涵虚阁故址。其地风景极佳。继任知府袁燮又“縻钱二百万,米百余石,以竟其役。规制益广,合三十有四间”。并奏闻朝廷,赐额“东湖书院”,又发文征求江南西路11郡图书充实其中,日用经费赖东湖部分收入与公田之租。
3、元明时期
元因宋末旧制,赵文、罗履恭、黄泽、王方贵、何中等人曾任山长。明洪武五年(1372)停办,南昌县学迁入其旧址。清初,江西各府州县均有书院,南昌县无书院训迪子弟。
4、清朝时期
乾隆间屡议兴复宋东湖书院未果。嘉庆七年(1802)南昌知县黎承惠捐俸白银2000两,购屋60余间。次年又捐资倡率修建,地方绅民互相激劝,踊跃捐输,筹银1.3万两,费时2月余,耗资5000两,于嘉庆八年十二月竣工。
三、友教书院
1、书院简介
友教书院,又名澹台祠书院、友教堂,位于永和门附近。
2、书院逸闻
据史记载:嘉庆九年(1804),江西巡抚秦承恩,借南昌友教书院存银二千两,为白鹿洞书院置田,并重修书院。这时,白鹿洞书院经费已亏至七千余两,以致“院长修缮有缺,生徒膏火不给”。
3、楹联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而后游于艺;修其身,齐其家,治其国,必先正其心。千古有同心,不外这知行并进;六经皆注脚,须说得义利分明。
四、 经训书院
1、书院简介
(1)、经训书院,是清代江西古书院,与豫章书院、东湖书院、友教书院并称为南昌四大书院。
(2)、经训书院创建清代,旧址在南昌市城区内,先在系马桩,后迁到干家巷。
(3)、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时为江西按察使的刘体重认为南昌省会城内书院皆注重制艺,换言之,即这些书院都是当时科举之附庸。
2、山长
经训书院首聘在籍进士黄爵滋为山长。黄尝作《经训书院记》称:“豫章素崇经术,名儒理学代有传人。不独匡庐、彭蠡灵秀钟奇,抑亦先正典型师承有自。天下四大书院江右实居其二。果能培植本根,宜更有忠信才德,魁奇绝特之土踵生其间也。
3、发展演变
皮锡瑞曾与谭嗣同等人主持之南学会,并被推为会长,主讲学术一科,在赣期间仍然宣传变法主张。这与豫章书院山长及南昌城官绅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而豫章、经训两书院,由学术思想的分歧发展到政治态度的对立和斗争,成为江西书院史上最后的一页。
一、鳌峰书院
1、书院简介
福州鳌峰书院为康熙四十六年(1707)巡抚张伯行建,书院广置书籍,校刊55种儒家著作,添建120间书舍,后增为140间。书院内有花园和一口大荷池,周围还有假山、石洞、楼、亭、池、榭,一路夹植松、杉、竹、柳,环境幽美。
2、地理位置
鳌峰书院在今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鳌峰坊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福州格致中学旁边。
3、书院介绍
书院大门悬康熙御书“三山养秀”匾,内有二十三子祠、崇正讲堂、敦复斋、五子祠、笃行斋、正谊堂、贤王先生祠、张公祠等计125间。院后花园有鉴亭,亭前悬乾隆御书匾“澜清学海”。
4、历任山长
书院设山长1人、监院1人、书办2人、丁役数人。历任山长有蔡璧、林枝春、朱仕琇、孟超然、郑光策、陈寿祺。他们的学生如林则徐、赵轩波、蔡世远、蓝鼎元等都是当时“第一流人物”,所以鳌峰书院久享“文薮”的美誉。
二、凤池书院
1、书院简介
福州第一中学的前身——凤池书院,创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为福州省城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建校于1817年,距今(2020)203年。是福建省教育厅唯一直管的中学,是原国家教委确认的中国名校,学校名师荟萃,校友中人才济济,先后有11位校友被评为两院院士。
2、书院历史
由于当时文化逐渐发展,士子增多,省会所在地仅有一所全省性的“鳌峰书院”不能满足读书人的需求,为了广育人才,总督汪志伊、盐法道孙尔准选择城内凤池里的三牧坊兴建书院,初名“圣功书院”有讲堂三楹十二间,专门教育生员和童生。
3、书院建筑
凤池书院有讲堂十二间,学舍三十余间。院内一路梅柳夹植,松竹掩映,园林优美。院后还有花坞、荷地。他的左边有宋代种植的两株古荔枝树。院内亭、榭建筑多仿苏州园亭式样。
4、成绩荣誉
1958 福州市《劳卫制》卫星校 市体委,1959 省体育先进单位 省体委,1960 全国文教系统先进单位 国家教委。
三、正谊书院
1、书院简介
(1)、正谊书院,创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是清代福建省城四大书院之一,其前身为闽浙总督左宗棠创立的“正谊书局”。
(2)、康熙四十六年(1707),福建巡抚张伯行创鳌峰书院,设“正谊堂”,取《汉书·董仲舒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之意,收集宋至清初濂洛关闽学派理学名著及历代名臣文集55种刊刻行世。
2、书院地址
今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永乐镇陕西交通技术学校的前身就是正谊书院。
3、学院规定
书院规定每月考课两次,初二为师课,十六日为官课。师课由山长主持,课题以制艺和试帖诗为主。官、师各课,考列在一、二十名之内的,都另有奖赏。
4、历史背景
陕西巡抚冯誉骥题“正谊书院”匾。门人刘升之捐银2000两,发商生息,以为常年之修脯资。焦亲为主讲洛、闽义理之学。焦积书数千卷,又刊程朱遗书。焦氏殁,其门人值年经理院务。戊戌变法后,关中、宏道书院均改学堂,“味经”、“崇实”俱废,唯“正谊”犹存。
四、致用书院
1、书院简介
致用书院是清代福州四大书院之一,初名致用堂,由福建巡抚王凯泰所创。致用书院存在的时间虽短,却振兴了福建的学术风气,培养了不少经、史、古文方面的优秀人才。
2、沿革
同治十二年(1873年),闽巡抚王凯泰认为闽中缺少专门研究经史的书院,参照浙江诂经精舍、广东学海堂的规制,在福州西湖旁的书院旧址设立“致用堂”一所,重新修葺旧西湖书院(址在今湖滨小学),设置宽敞的房屋,并建“十三本梅花书屋”。
3、意义
这所书院从成立到停办,山长只有林寿图、郑世恭和谢章铤3人。书院培养很多人才,如研究经学、文学的黄增,研究史学的张亨嘉(京师大学堂首任监督)。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该书院改为全闽师范学堂简易科。
第一、应天书院
1、地理位置
应天府书院又称应天书院、睢阳书院、南京书院、南都书院、南京国子监,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史载“州郡置学始于此”。
2、书院景点
崇圣殿、大成殿、前讲堂、书院大门、御书楼、状元桥、教官宅、明伦堂、廊房等。北宋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应天府书院设立于繁华闹市之中,人才辈出。随着晏殊、范仲淹等人的加入,应天府书院逐渐发展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
3、创办背景
北宋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而宋初官学却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士人求学需求很大,却苦无其所,在这种情况下,书院应运而生,起到了填补官学空白的作用,为广大士子提供了读书求学的场所。
4、课程设置
学院的基本课程是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和《春秋》,强调“夫善国者,莫先育才,育才之方,莫先劝学,劝学之要,莫尚宗经。”学生会按照不同专长而入读各项分科,课程主张学以致用,提倡实地考察,即所谓“明体达用”。
第二、岳麓书院
1、简介
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其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每一支风荷,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1988年,岳麓书院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历史沿革
岳麓山自古就是文化名山。西晋以前为道士活动地,曾建有万寿宫、崇真观等。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年)麓山寺创立,至今仍保存完好。东晋陶侃曾建杉庵读书于此。六朝建道林寺。唐代马燧建“道林精舍”。
3、建筑格局
岳麓书院古建筑群分为教学、藏书、祭祀、园林、纪念五大建筑格局。
第三、嵩阳书院
1、历史沿革
嵩阳书院在历史上曾是佛教、道教场所,但时间最长最有名气的是作为儒教圣地。嵩阳书院初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名为嵩阳寺,为佛教活动场所,僧待多达数百人。
2、主要景点
大唐碑,全称为“大唐嵩阳观纪圣德盛应以颂碑”,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刻立,碑高9.02米,宽2.04米,厚1.05米,碑制宏大,雕刻精美,通篇碑文1078字,内容主要叙述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炼丹九转的故事。
3、地理位置
嵩阳书院,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遗产点之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区北3公里峻极峰下,因坐落在嵩山之阳故而得名。
第四、白鹿洞书院
1、简介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40年),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南唐时建成“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
2、地理位置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山下,山南景区东北端,紧靠九星公路旁,距庐山市区9公里。白鹿洞书院所处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热量充足,气温年交差小,降水丰沛,但季节变化较大。
3、建筑格局
书院坐北朝南,为几进几出的大四合院建筑,布局相当考究,书院建筑多为石木或砖木结构,屋顶均为人字形硬山顶。礼圣殿、朱子祠、御书阁、明伦堂坐落在楼阁庭院。
4、历史地位
白鹿洞书院以其悠久的办学历史,深远的文化影响而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在中国教育和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眼睛最美丽的美女】-眼睛最美丽的十 眼睛最美丽的十大美女,眼睛最美丽的十大美女明星...
【十大女学霸美女】--各国十大女学霸美 【十大女学霸美女】--各国十大女学霸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