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1000网

【儒家四大】

发布时间:2020-02-17 / 作者:问答网整理 / 阅读:170次

儒家四大有、四圣、四书、四相、四维 、四序、四德分别是哪些呢?

目录
    儒家四大,儒家四序是哪些?相关内容有哪些?问答网小编为你整理。
    儒家四序是那些?

    儒家四序既伯(孟)、仲、叔、季。伯(孟)表示一样的意思。伯仲叔季是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一、伯

    “伯把也,把持家政也”。——按宗法社会里常以长子继承父位当家,当国者则一样把持国政。如春秋五霸,“霸”亦可作“伯”,即指盟国奉为把持朝政的长兄,“伯”、“霸”通用。不管那一说,总之是其字义是最初的,是老大。

    二、仲

    ”仲中也,位在中也。”——这个叫法还留在云南白语(汉语最亲的兄弟语)里,读 zv 阳去(第6调),在白语里,“仲子”是二儿子,“仲女”是二女儿。

    三、叔

    “叔,少也。”——这个字也跟“俶”字同根。《尔雅"释诂》“俶,始也”,“俶,作也”,就是才起来的,新生的。

    四、季

    “季,癸也。甲乙之次,癸最在下,季亦然也。”——这个字《说文》认为上面的禾是“稚省”,比于幼禾,总之是最幼少的。不管多于或少于四个,“季”都是最末的,如果只有三个,它就是老三。

    “春夏秋冬”就因各都分“孟、仲、季”三个月(如孟春、仲春、季春),因而称为“四季”。文王之父季历是老三,上有“太伯、仲雍”,所以末子为老三也可称季。晋代著名道家葛洪字稚川,他也是老三,“稚”即是季的代换字。
     

    儒家四大,儒家四书是哪些?相关内容有哪些?问答网小编为你整理。
    儒家四书是那几本?
    一、《论语》

    1、简介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主要内容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3、作品鉴赏
    《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不仅篇幅较长,而且注重记述,算得上一篇结构完整的记叙文,人物形象鲜明,思想倾向通过人物表情、动作、对话自然地显露出来,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4、后世影响
    《论语》中保留了一些人们对孔子师徒的批评讽刺,有的作了辩驳,有的没有回答。其驳议辩难部分对后世很有影响,如《答客难》等设为主客问答进行辩难的小赋,都从《论语》受到启发;其自我解嘲部分,表现了儒家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奋进精神的赞扬。

    5、作者简介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二、《孟子》

    1、简介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2、孟子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城市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3、孟子题辞
    《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的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4、主要封赠
    战国齐宣王在稷下学宫册封的第一任“上大夫”就是孟子。1083年(宋元丰6年),升邹国公。1330年(元至顺1年),加赠为邹国亚圣公。1530年(明嘉靖9年),奉为亚圣,罢公爵。

    5、孟子著作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孟子》的主要注本有《孟子注疏》,《四部备要》本14卷;《孟子集注》,《四部备要》本7卷;《孟子正义》,《四部备要》本30卷。另有今人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本)。

    6、书中成语
    (1)、《梁惠王上》
    不远千里,五十步笑百步,明察秋毫,始作俑者,缘木求鱼,引领而望,挟泰山以超北海,寡不敌众。

    (2)、《梁惠王下》
    妻离子散,匹夫之勇,出尔反尔,与民同乐,顾左右而言他,水深火热,救民水火,箪食壶浆,流连忘返。

    (3)、《公孙丑上》
    揠苗助长,事半功倍,出类拔萃,与人为善,解民倒悬,具体而微,心悦诚服,反求诸己。

    7、书中名句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8、政治思想
    民本说: 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决条件。因此,天命在于民心而不在于君主,若君主无道,人民便可推翻他; 但若君主有旨,人民便应谨守岗位。

    9、道统观念
    孟子时,更把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视为儒家的“道统”(一脉相承的知识系统)。从此,儒家的道统观念与儒家思想之间,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孟子的民本思想,行仁政的主张,一切以民心向背为标准。

    三、《大学》

    1、简介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2、作者简介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战国初鲁国武城人。孔子弟子,儒家主要学派—“曾子子思孟子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后世尊其为“宗圣”,与孔子、孟子、颜子合称“四圣”。

    3、成书年代
    《大学》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由汉宣帝时人戴圣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而成。

    四、《中庸》

    1、简介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2、创作背景
    《中庸》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三十一篇。《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由汉宣帝时人戴圣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而成。

    3、名家点评
    (1)、汉·郑玄《三礼目录》
    “《中庸》,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

    (2)、宋·程颢、程颐《二程集》
    “《中庸》之书,学者之至也。善读《中庸》者,只得此一卷书,终身用不尽也。《中庸》之言,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中庸》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合为一理。”

    (3)、宋·黎立武《中庸指归》
    “《中庸》者,群经之统会枢要。”

    4、后世影响
    《中庸》是儒家经典,至今已流传两千多年,在儒家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位于“四书”次位,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学术特点、学术成就和社会地位。中庸是中华民族的古典哲学,曾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5、作者简介
    子思,鲁国人,姓孔,名伋,孔子之孙,春秋战国之际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历史上称之为“述圣”,他开创的学派被称为“子思之儒”,与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其主要作品有《汉书·艺文志》著录《子思》二十三篇,已佚。





    儒家四大,儒家四圣是哪些?相关内容有哪些?问答网小编为你整理。
    儒家四圣是那几位?

    一、孔子

    1、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后世尊称其为“大成至圣先师”,并沿用至现代。

    2、成就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3、人物生平
    贵族出身、早年经历、步入仕途、周游列国、返回鲁国、卒葬泗上。

    4、主要成就
    道德学说、政治学说、经济学说、教育思想、史学思想、美学思想。

    5、文献整理
    孔子晚年致力教育,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撰《春秋》。后人合称之为《六经》。

    6、诗歌创作
    相传孔子作有《去鲁歌》《蟪蛄歌》《龟山操》《盘操》《猗兰操》《将归操》《获麟歌》等诗歌。这些诗歌多载于《乐府诗集》,可信度不高。

    7、人物评价
    (1)、春秋思想家老子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2)、孔子弟子颜渊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3)、孔子弟子宰我
    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

    (4)、孔子弟子子贡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8、轶事典故
    义利之辩、孔子学琴、孔子相师、实验欹器、藏书始祖、诛杀少正卯。

    二、颜回

    1、简介
    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鲁国人,居陋巷(今山东省曲阜市旧城内的陋巷街,颜庙所在之地)尊称复圣颜子,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儒客大家,孔门七十二贤之首。

    2、主要成就
    孔门十哲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儒家五大圣人之一。

    3、人物生平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论语·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

    4、名言
    颜回,名回,字子渊。《说文》:“渊,回水也。”《管子》曰:水出于地而不流者,命之曰渊。

    5、轶事典故
    名字由来、颜回好学、颜回攫甑、颜回不仕。

    三、曾子

    1、简介
    曾子,姒姓,曾氏,名参 ,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人 。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2、人物生平
    夏禹之后、师从孔子、孔子托孤、拒入仕途、病逝鲁国。

    3、主要思想
    修齐治平、人为贵、不苟权贵、人物名言。

    4、轶事典故
    啮指痛心、曾子烹彘、曾子避席、曾子居卫、曾子换席、不受赐、曾子再仕。

    5、人物评价
    孔子去世后,曾参聚徒讲学,有不少弟子,相传他就是儒家子思、孟子一派的创始人。曾参在孔门弟子的地位原本不太高,不入“孔门十哲”之列,直到颜渊配享孔子后才升为“十哲”之一。唐玄宗时追封为“ 伯”。中唐以后,随着孟子地位的上升,曾参的地位也随之步步高升。

    四、孟子

    1、简介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2、主要封赠
    战国齐宣王在稷下学宫册封的第一任“上大夫”就是孟子。1083年(宋元丰6年),升邹国公。1330年(元至顺1年),加赠为邹国亚圣公。1530年(明嘉靖9年),奉为亚圣,罢公爵。

    3、孟子著作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4、政治思想
    (1)、民本说
     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决条件。因此,天命在于民心而不在于君主,若君主无道,人民便可推翻他; 但若君主有旨,人民便应谨守岗位。

    (2)、法先王
    孟子主张行仁政,必须效法先王(尧、舜、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统治政治,这样便能把仁政施行于天下。
     


    儒家四大,儒家四德是哪些?相关内容有哪些?问答网小编为你整理。
    儒家四德是那些?

    一、孝

    1、释义
    就是孝顺。孝顺父母,这是为人子女的本份,孝顺就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2、字源
    孝是汉语常用字 ,此字最早见于商代,其古字形像一个孩子搀扶老人,本义为尽心尽力地奉养父母,引申转指晚辈在尊长去世后要在一定时期内遵守的礼俗,又引申指孝服。

    3、百善孝为先
    天地重孝孝当先 一个孝字全家安、孝顺能生孝顺子 孝顺子弟必明贤、孝是人道第一步 孝子谢世即为仙、自古忠臣多孝子 君选贤臣举孝廉。

    4、二十四孝
    孝感动天、亲尝汤药、 啮指痛心、 百里负米、芦衣顺母、鹿乳奉亲、戏彩娱亲、卖身葬父、刻木事亲、行佣供母、怀橘遗亲、埋儿奉母、扇枕温衾、拾葚异器、涌泉跃鲤、闻雷泣墓、乳姑不怠、卧冰求鲤、恣蚊饱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笋、 尝粪忧心、弃官寻母、涤亲溺器。

    二、悌

    1、释义
    就是悌敬。悌敬兄长,这是做弟弟的本份,悌敬是报兄长的恩,同时做兄长的也要关爱弟弟。 

    2、孝悌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谈孝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相对的,并不只是单方面的顺从或尊敬。

    三、忠

    1、简介
    就是尽忠。尽忠国家,这是做国民的责任,尽忠是报国家的恩。

    2、本义
    为尽心竭力,引申为忠厚。依照“声中有义”、“因声求义”学说,“忠”字可以认为是“中心不二”、“心”意集“中”,心无旁骛  。   

    3、说文解字
    (1)、敬也
    敬者,肃也。未有尽心而不敬者。此与愼训谨同义。

    (2)、尽心曰忠
    各本无此四字,今依孝经疏补。孝经疏,唐元行冲所为。唐本有此。

    (3)、从心中声
    陟弓切。九部。

    四、信

    1、释义
    就是信用。信用朋友,对朋友言而有信,行必笃敬,不可以失去信用。

    2、本义
    为言语真实,引申泛指诚实,不欺,又引申指信用,由此引申出确实义和可靠义,又可指消息,讯息。

    3、说文解字
    (1)、诚也
    释诂:诚,信也。

    (2)、从人言
    序说会意曰信武是也。人言则无不信者,故从人言。息晋切。十二部。古多以为屈伸之伸。

    (3)、㐰,古文信省也。訫,古文信
    言必由衷之意。 

    儒家四大,儒家四相是哪些?相关内容有哪些?问答网小编为你整理。
    儒家四相是那些?
    一、骨相

    1、简介
    骨相即头盖骨的形状,通过它可以判断人的性格、适应性、对宗教的态度和是否容易犯罪等。

    2、分类
    相书《月波洞中记》曰:"所谓九骨者,一曰颧骨,二曰驿马骨,三曰将军骨,四曰日角骨,五曰月角骨,六曰龙宫骨,七曰伏犀骨,八曰臣鳌骨,九曰龙角骨。"

    3、考定九骨
    辨人命禄,还须参照人的九行。所谓九行,即人的精神、魂魄、形貌、气色、动止、行藏、瞻视、才智,德行等九类精神气质方面的特征。

    二、肉相

    1、简介
    肉相,汉语词语,意思是凡庸的相貌。出自《游芥瓶庵赠希闻上人》。

    2、释义
    凡庸的相貌。

    3、出处
    张煌言 《游芥瓶庵赠希闻上人》诗:“山是骨馀原太古,僧无肉相即斯文。”

    三、五官

    1、简介
    五官是我国古代对于官职的分类和称谓。指五位掌握大权的朝廷命官,分别指的是,司马,司徒,司士,司空,司寇。

    2、五行之官
    古代传说中的五神。《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3、司历之官
    《旧唐书·职官志二》:“乾元元年置五官,有春、夏、秋、冬、中五官之名。”《新唐书·百官志二》:“ 武后长安二年,置挈壶正。 乾元元年与灵台郎、保章正、司历、司辰,皆加五官之名。”历代至清,皆设此官。

    四、气色相

    1、简介
    气色有3种含义,一个人的精神和皮肤色调;皮肤尤其是面部皮肤的色调;态度,神情。

    2、身体症状
    赤红肤色、青红皮肤、妆红、橙黄、油黑肤色、潮红、绀红面色。

    3、按摩法
    (1)、能量
    对于颈后部的凹陷处施加压力。按摩这个部位有助于促进能量在体内的流通,并可促进头部的血液循环,让崭新生命能量,复活脸部肌肤  。

    (2)、减压
    将十指分别置于沿脸部中央至耳部前方的位置。沿着发线逐步按摩,手指稍稍用力,轻柔按压。缓慢而深入地按摩,就如同将发丝向后梳拢般,以此达到放松效果。




    儒家四大,儒家四维是哪些?相关内容有哪些?问答网小编为你整理。
    儒家四维是那些?

    一、礼

    1、释义
    上下、贵贱、长幼、贫富等级秩序。

    2、文明礼貌
    礼是文明礼貌,知书达理,为人的素养。就是人与人交往时的最合于道理的行为方式。所以《左传》上说:“礼者,理也。”社会要走向和谐,就要克服混乱无序的状态,人人懂得互相尊重、彼此谦让,这就需要礼来引导。

    3、为人处世
     礼是做人的道理、处事的条理,故有礼为贤士:执礼为恭人。礼应从“坐立、进退、辞让、对答”做起,表现在“尊亲、敬长、敦戚、睦邻”的行为上。

    二、义

    1、释义
    应该遵守的社会道德义务。

    2、见义勇为
    义是公道正义,讲诚信,重友情,大义秉公,光明磊落,作风正派,不搞阴谋诡计。人见到合理的事情,即使与自己没有直接的关系,甚至很危险,也应该挺身而出,以维公道,声张正气,即后人常说的“见义勇为”。 

    三、廉

    1、释义
    坦荡无私,清正廉洁。

    2、清廉自守
    廉是清廉,高尚,无私无欲,不贪不占,洁身自好,奉公为民。古代的士,都把清廉作为重要的操守来对待。清廉与否,是官声好坏的主要指标。官员负有领导社会的责任,如果不能清廉自守,一心奉公,就会成为社会的蛀虫,危害一方。 

    3、提升人品
    廉确能提升人品、清明吏治,况金钱乃身外物,生未带来、死不携去,何苦做金钱奴!设网自缚呢?倘能崇尚勤俭、廉约节用,岂不快活!

    四、耻

    1、释义
    对坏事的羞耻心。

    2、底线
    耻是羞耻心,是做人的最起码的底线,否则,就不配做人。孟子说人有四种善端,“羞恶之心”是其中之一,即对于害人、害己的坏事,有厌恶之心,羞于去做,哪怕打死也不能去做。这是有是非观念的表现。


     

    四大家族,儒家四大家族有哪些?相关内容有哪些?问答网小编为你整理。
    中国古代儒家四大家族?

    一、孔子

    1、人物简介
    (1)、字号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2)、出生地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2、人物生平
    贵族出身、早年经历、步入仕途、周游列国、返回鲁国、卒葬泗上。

    3、人物轶事
    义利之辩、孔子学琴、孔子相师、实验欹器、藏书始祖、诛杀少正卯。

    4、人物评价
    (1)、春秋思想家老子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史记·老子列传》)。

    (2)、孔子弟子颜渊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

    5、主要成就
    道德学说、政治学说、经济学说、教育思想、史学思想、美学思想、教育实践等。

    6、教育实践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便是“七十二贤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

    7、诗歌创作
    相传孔子作有《去鲁歌》《蟪蛄歌》《龟山操》《盘操》《猗兰操》《将归操》《获麟歌》等诗歌。这些诗歌多载于《乐府诗集》,可信度不高。

    8、后世纪念
    曲阜孔庙、南宗孔庙、孔林、孔府、祠堂。

    二、曾子

    1、人物简介
    (1)、字号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

    (2)、出生地
    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

    2、人物生平
    夏禹之后、师从孔子、孔子托孤、拒入仕途、病逝鲁国。

    3、人物轶事
    啮指痛心、曾子烹彘、曾子避席、曾子居卫、曾子换席、不受赐、曾子再仕。

    4、人物评价
    曾子师从孔子,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5、主要思想
    修齐治平、人为贵、不苟权贵、人物名言。

    6、人物名言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三、孟子

    1、人物简介
    (1)、字号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2)、出生地
    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2、人物生平
    早年受教、游说齐宋、回邹赴滕、奔赴魏国、二度奔齐、再游宋国、去宋赴鲁、讲学著书。

    3、人物轶事
    孟母三迁、孟子受教、断织喻学、杀豚不欺子、始作俑者、五十步笑百步、一曝十寒。

    4、人物评价
    (1)、班固《汉书·楚元王传赞》
    “自孔子殁,缀文之士众矣。唯孟轲……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

    (2)、韩愈《进学解》
    “孟轲好辩,孔道以明。

    5、主要影响
    思想综述、民本思想、仁政学说、哲学思想、教育思想、道德伦理、饮食见解。

    6、亲属成员
    孟子父亲名激,母亲仉氏(孟母)。根据孔孟颜曾四圣世系,从孟子儿子为孟仲子,孙子孟睾,曾孙孟寓,玄孙孟舒。

    7、人物作品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8、后世纪念
    孟庙、先师庙。

    四、颜回

    1、人物简介
    (1)、字号
    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

    (2)、出生地
    鲁国(今山东曲阜)。

    2、人物生平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论语·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不幸早死。

    3、人物轶事
    名字由来、颜回好学、颜回攫甑、颜回不仕。

    4、人物评价
    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回也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5、主要成就
    政治志向、陋巷简居、师从孔子、随师周游、曹国之行、四国之间、重归鲁国、颜氏之儒、天人合一、辩证思维。

    6、历代追封
    自汉代起,颜渊因为较易查考的关系,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渊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